皰疹性咽峽炎治療:退熱及對癥治療為主,不建議預防性應用抗生素、抗病毒藥。
皰疹性咽峽炎是自限性疾病,一般預后良好,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后1周左右可恢復,少有并發(fā)癥。必要時退熱治療,但預防性使用抗生素、抗病毒藥物不被常規(guī)推薦,可酌情選用清熱解毒中成藥。
如何進行退熱治療?
患兒發(fā)熱≤38.5℃,建議只用物理降溫(如冷敷、溫水浴),但如果>38.5℃或患兒有驚厥史,要及時用退熱藥。
最好選用對乙酰氨基酚、布洛芬,這兩類藥物兒科醫(yī)生使用最廣,是臨床安全性較高的藥物。
注意:這兩類退熱藥雖是2種不同類型的藥物,但作用都是解熱鎮(zhèn)痛。服用時,需注意兩者劑型的差別,對乙酰氨基酚類的百服嚀、泰諾林等有滴劑、口服液、咀嚼片3種劑型;布洛芬類的美林,對兒童只有滴劑和口服液2種劑型。
1歲之前的嬰兒,最好用滴劑,因為滴劑藥物濃度小、刺激性小。滴劑的用量則要根據(jù)體重選擇:一般6~11個月的嬰兒,體重為5.5~8 kg,用1滴管的退熱藥;12~23個月的嬰兒,體重8.1~12 kg,用1.5滴管。
>2歲患兒,最好服用口服液類的退熱藥。年齡再大的患兒可用片劑,例如像餅干一樣的水果味咀嚼片,患兒不會拒絕服用。
此外,阿司匹林、撲熱息痛等退熱藥,對患兒刺激性和不良反應較大,吲哚美辛(消炎痛)類藥對胃部刺激較大,均不建議使用。
用藥過程中,要注意給患兒服用某一類退熱藥的時間別太長,發(fā)熱時間>2 d最好換用另一類藥;注意不能同時服用多種退熱藥;服用泰諾林和百服嚀,每天不能>4次,每次間隔最少4 h。
另外,由于小兒高熱從體表丟失的水分增加,需要多給患兒飲水,或者口服補液鹽等補液,以免造成患兒脫水。
不建議患兒預防性使用抗生素
臨床上,某些外科手術確實會提前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,但使用的前提是符合相應的指征,例如患者進行了某些腔道手術,患有糖尿病或身體虛弱的老人等。
但使用抗生素預防皰疹性咽峽炎感染是一點兒道理都沒有的,因為抗生素沒有預防感染的作用,只有殺菌的作用。
人體內(nèi)有一種菌群是正常細菌,他們到處都有,包括口腔、耳內(nèi)、鼻腔、腸道等,人體和正常菌群是共存的。如果預防性使用抗生素,就會導致整個菌群紊亂,可發(fā)生抗生素相關的腹瀉,或?qū)е旅咕腥?。部分小兒鵝口瘡患者,就是因為抗生素的應用導致了菌群失衡,使霉菌得以滋生。
合并細菌感染時可適當應用抗生素
一般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由于是病毒感染導致的,血常規(guī)應該都是正?;蛘呤瞧偷?。
但是個別患兒有時候會合并細菌感染,如果白細胞很高,包括白細胞總數(shù)、中性粒細胞、C反應蛋白均高,這時候一定要用抗生素。一般的感染可能選用第二代頭孢菌素,如果感染很重可能就要用第三代頭孢菌素。
不建議常規(guī)應用抗病毒藥物
抗病毒藥物對細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,其抑制病毒復制的同時也會抑制正常細胞,正常的細胞一旦被抑制,可能會癌變,所以,對于皰疹性咽峽炎患兒,不建議常規(guī)應用抗病毒藥物。
中成藥對皰疹性咽峽炎有一定作用
從中醫(yī)學角度分析,皰疹性咽峽炎屬于“溫病”范疇, 屬于外感發(fā)熱性疾病。發(fā)熱會耗傷人體陰液,治療除了清熱解毒外,滋陰也非常重要。
白云山口炎清方中,金銀花被譽為“清熱之極品,瘡瘍之圣藥”,玄參、麥冬、天冬等清熱、滋陰作用明顯,對皰疹性咽峽炎的治療比較對癥。
另外,蒲地藍口服液、板藍根沖劑、小兒咽扁顆粒等中成藥也可辨證選用。
健康教育:常見家庭護理問題解答
家長如何護理患兒的口腔?
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口腔護理很重要,特別是對皰疹破潰的患兒,因為一般皰疹破潰后是患兒最難受的時期,這個時期痛得厲害,吃東西也痛。
口腔護理其實很簡單,就是喝水。一定要鼓勵患兒多喝涼水、淡鹽水,少量、多次喝,溫度稍低的水可以起到鎮(zhèn)痛作用,最關鍵的是可以把創(chuàng)面的細菌、分泌物沖刷掉一些,盡可能地保持口腔的清潔,這樣有利于病情的好轉(zhuǎn)。年齡較大的患兒可以用一些含片或者漱口液幫助清潔口腔。
皰疹性咽峽炎的傳染期有多長?
從潛伏期開始,一直到完全恢復都是傳染期。
值得注意的是,癥狀消失并不代表完全恢復,皰疹性咽峽炎癥狀消失后1周內(nèi)仍有傳染性,因此建議托幼機構應隔離患兒>2周。
得過一次皰疹性咽峽炎就會產(chǎn)生終身免疫嗎?
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是一組病毒,包括柯薩奇A組病毒(1~6、8、10、22)和其他腸道病毒、皰疹病毒或EB病毒,而不是一種病毒,所以會重復患病。這次感染的是一種病毒,下次可能是另外一種。但是,人體對一組病毒會有交叉免疫,所以反復患病機會不是太多,但并不是絕對不得病。
如何預防皰疹性咽峽炎的發(fā)生?
皰疹性咽峽炎以糞-口或呼吸道為主要傳播途徑,通過飛沫、接觸等方式可傳播。這也就意味著,大人親吻孩子也可能傳播。
不過,家長不必過分憂慮,做好個人衛(wèi)生,如勤換外衣褲、洗手、漱口等就能有效避免可能的傳播。
平時引導孩子養(yǎng)成勤洗手、吃熟食、喝凈水等良好的生活習慣,預防病從口入。要勤通風,督促孩子加強鍛煉,增強抵抗力及多休息,讓孩子少去人多、空氣不流通的地方。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孩子患病,除了要及時帶孩子就診以外,還要注意和其他孩子保持隔離,避免疾病進一步傳播。
這是一個特別罕見的病例,小女孩出生時...
雙手皮膚干燥、老化,接觸水后皮膚變白、脫皮,水干后...
來源:村醫(yī)導刊 □湖南省衛(wèi)生計生委基層衛(wèi)生處 王...
5月8日,發(fā)表在Cell子刊《Cell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