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思進教授是四川省名中醫(yī),國家二級教授,業(yè)醫(yī)數(shù)十載,精于中醫(yī)之道、整體觀念、辨證施治,臨床經(jīng)驗豐富。對內(nèi)科疑難雜癥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,臨床療效顯著。
過敏性咳嗽又稱咳嗽變異性哮喘(簡稱CVA),是指以慢性咳嗽為主要或唯一臨床表現(xiàn)的一種特殊類型支氣管哮喘。近年由于環(huán)境污染的加重和過敏體質人群的增加,成人發(fā)病率及確診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。臨床主要表現(xiàn)為咳嗽持續(xù)或反復發(fā)作達1個月,夜間或清晨加重,痰少難咳或呈痙攣性咳嗽,一般抗生素治療無效。多伴有咽癢,少數(shù)有流涕和流淚等癥狀,或有家族、個人過敏史,氣道可呈高反應性,支氣管激發(fā)試驗可呈陽性,常在感冒、運動,或吸入油煙、灰塵、冷空氣等刺激后誘發(fā)。中醫(yī)學的古典醫(yī)籍中無過敏性咳嗽病名記載,但根據(jù)臨床癥狀可歸納于“咳嗽”“哮證”等范疇。
風邪內(nèi)動是過敏性咳嗽的主要病因
根據(jù)本病的臨床特點,屬于“肝咳”“風咳”,多與風邪相關,外風引動內(nèi)風而成本病。外風先受于肺,內(nèi)風先生于肝。該病具有發(fā)病迅速、陣發(fā)性發(fā)作、易反復或呈痙攣性發(fā)作等臨床特點。與風邪為“百病之長,善行而數(shù)變”及“其性輕揚,風盛則攣急”的特點相似。一般先感受外風,延誤治療或治療失誤導致外邪不解,郁迫于肺,日久引動內(nèi)風,風動上擾,內(nèi)外相合則金鐘動搖,宣肅失司,肺氣上逆而發(fā)為咳嗽。清·王旭高言:“凡人必先有內(nèi)風而后招外風,亦有外風引動內(nèi)風者?!备伪旧硪彩强人缘南嚓P臟腑,如《內(nèi)經(jīng)·咳論》所言:“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”“肝咳之狀,咳則兩脅下痛,甚則不可以轉側,轉則兩脅下滿。”亦有情志失調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不利生風,逆乘犯肺,使肺失宣降,痰氣相搏,而致氣道受阻,肺氣阻閉,咳嗽氣急而成本病。
重視風藥使用確切提高療效
風藥的概念由金元時期的李東垣首次提出,風藥具有升、散、透、行、竄、透、通的特點,是傳統(tǒng)的解表類藥物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指出治療風邪致咳基本大法即“風淫于內(nèi),治以辛涼,佐以苦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?!睆纳韺W上講,肺為嬌臟,不耐寒熱,用藥宜平和為貴;肺主氣司呼吸,其性輕虛,“治上焦如羽,非輕不舉”,宜疏而導之。風藥的特點符合以上的治則。
風藥辛散解表,祛風透邪 過敏性咳嗽因風邪侵襲,受外風而導致肺氣不利,肺失宣發(fā)肅降者多見,亦可以與其他邪氣相兼為患。但此時的疏風祛邪,當為治療風邪咳嗽的第一要務。風藥皆辛,其性辛溫發(fā)散,質地芳香而輕薄,可通過藥物的溫熱調暢之性,辛散發(fā)汗而將郁閉之表邪從毛孔腠理驅散,使肺衛(wèi)調,宣降順,咽喉疏利,疹癢消失,咳嗽自止。臨床上多以麻黃、杏仁相須為用。麻黃長于宣肺行氣,而杏仁則降氣止咳平喘,二者一升一降,相得益彰,療效顯著。亦可因兼夾邪氣之不同,加減應用防風、荊芥、羌活、蟬蛻、柴胡等,共奏辛散解肌、宣肺行氣之效,使得肺氣暢達,咳嗽自止,亦多為應用。
風藥勝濕健脾,咳嗽盡早向愈 過敏性咳嗽一般病程稍長,反復發(fā)作達一月之久。易兼夾其他邪氣,而以兼夾濕邪者多見。究其原因,多因肺主一身之氣,且通調水道,肺氣郁閉失宣發(fā)肅降,水飲不能散布周身,聚而化濕,濕邪聚集日久而成痰。亦因患者病程較長,損傷脾胃之氣,脾失運化,內(nèi)生濕邪,濕邪停聚日久而成痰。正如清·李用粹《證治匯補·痰證》所述:“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?!憋L藥在去除風邪之時,亦能夠勝濕,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。第一以其辛散之性燥化凝聚的津液,增強水液的運行,水運行則濕邪退,進而減少痰的生成。如《丹溪心法》云:“善治痰者,不治痰而治氣,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?!崩顤|垣亦云:“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?!惫视信嗤辽?,益氣健脾之法。因風藥主升,可以升發(fā)脾陽,益氣調中。李東垣在《內(nèi)外傷辨惑論·飲食勞倦論》中提到:“胃中清氣在下,必加升麻、柴胡以引之……二味苦平,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引清氣上升也……又能助陽氣上升……助諸甘辛為用?!鄙?、柴胡等升浮辛散之效彰,可鼓舞脾陽、助提中氣,配伍茯苓、黃芪、甘草、黨參等補益之品,可使其補而不滯,則脾氣健,運化常而充營衛(wèi),豐肌表,固肺金,正氣存內(nèi)而邪不可干。
風藥藥性清揚,引藥上行 清·汪昂在《醫(yī)方集解》言:“巔頂之上,唯風藥可到也?!北菫榉沃[,與咽喉相關,位居人體的高位,需要輕盈之劑以利九竅。風藥輕浮升散,疏邪解郁,燥濕化痰,引藥上行而利咽開竅,治療風邪外感疾病療效甚佳。風藥多歸肺、肝、脾經(jīng),具有調暢氣機,通達經(jīng)絡,引氣舒展生發(fā)之效。柴胡專入少陽經(jīng),可調肝氣而助肺氣的宣降;葛根、升麻等入陽明經(jīng),輔助胃中清氣上升。臨床上將紫菀、杏仁、枇杷葉、前胡及桔梗等與風藥相配伍,從而載藥上行而入肺絡以達到化痰止咳之效;配伍黃芪、茯苓、黨參等入肺經(jīng)、脾經(jīng)以補益肺脾之氣。
典型病案
龔某,女,58歲,2016年5月29日初診。因反復咳嗽2月余就診??淘\:陣發(fā)性咳嗽,時有痙咳,咽癢則咳,常因吸入油煙、冷空氣等刺激性氣味而誘發(fā),伴有氣急,少痰,口干,腰膝酸軟,鼻塞,發(fā)熱等癥,夜間情緒激動時加重。舌紅苔少,脈弦細數(shù)。
診斷:咳嗽(風邪犯肺,肺氣上逆)。
治則:滋陰柔肝,祛風解痙,止咳。
方藥:炒白芍15g,甘草12g,當歸15g,熟地15g,升麻15g,桑白皮9g,地骨皮9g,防風15g,浙貝9g,炙冬花9g,炙紫菀9g,炙百部9g,僵蠶9g,徐長卿15g,鉤藤15g,烏梅5g。5劑。水煎服,日1劑分2次口服。
2016年6月4日復診:服上藥后,咳嗽明顯減輕,夜間時有咳嗽,無明顯氣急,余尚可,舌脈同前,治以前法出入,加仙靈脾15g,5劑。水煎服,日1劑,分2次口服。
2016年6月10日三診:咳嗽已愈。再予上方3劑鞏固療效,隨訪2月未見復發(fā)。
風為六淫之首,風為陽邪,易襲陽位。過敏性咳嗽以反復發(fā)作刺激性的干咳為主要表現(xiàn),該病病機主要是風邪襲肺、氣機升降失司。風邪為致病首要因素,故以祛風散邪、宣肺止咳為其治療原則,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》曰:“若因于風者,辛平解之?!迸R床上使用風藥,以便疏風祛邪、調脾益氣、通竅利咽、解痙止咳、搜風透絡。辨證配伍使用補益藥、止咳藥、化痰藥等,可獲較好的臨床療效。(劉平 西南醫(yī)科大學附屬中醫(yī)醫(yī)院)
(注: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(yī)師指導下使用。)
這是一個特別罕見的病例,小女孩出生時...
雙手皮膚干燥、老化,接觸水后皮膚變白、脫皮,水干后...
來源:村醫(yī)導刊 □湖南省衛(wèi)生計生委基層衛(wèi)生處 王...
5月8日,發(fā)表在Cell子刊《Cell ...